临近开学的日子,人们却被接二连三的女大学生失踪、被害案件持续冲击,震惊、痛心的同时,人们也在反思悲剧究竟因何而生?在一项有十几万人参与的“女大学生失踪被害主要怪什么”的调查中,有66%的人选择了“安全意识差”。也就是说,大多数人认为安全防范意识淡薄是悲剧发生的主要原因,因此提高女大学生防范意识必须成为当前紧迫课题。诚然,当事女大学生在意识和行为上的诸多疏漏会让人形成“如果她……则不会……”的撤销心理,但与此同时,我们必须避免“责难受害者”偏颇倾向和“自己身处事外”的围观心态,个体、学校、家庭、媒体、社会系统都应深刻自我反思,非此则不利于安全教育的全面改进和安全意识的切实提升。
首先,就个体而言,安全意识不只女大学生需要加强,也不只出行打车需要警惕,而应该成为每一个人的一种常识,成为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一部分。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指出,济南案件中黑车司机代某是那种专以特定性犯罪对象为猎物的“独狼”,只要“猎物”在社会中出行,就有可能遇到。一旦进入到“独狼”的活动圈,风险就会提高,而遇上了就是百分百的危险。也就是说,其犯罪并非临时起意,是时刻准备着的。而对于那些以谋财或暴恐为目的的犯罪,更是不仅以女性、大学生、年轻为身份标识,是每个人都必须有防范意识和应对策略的准备。
其次,就学校而言,学校是安全教育责无旁贷的主阵地。系列案件一出,不少高校纷纷采取了诸如在新生教育中加入女生安全教育、推出女生安全指南等措施,通过专题课程、课外活动、网络宣传等多种途径为女大学生提供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这些方式都是必要的。但同时,教育领域必须从更深层面出发,思考全体系、各学段开展安全教育的系统化、常规化、全员化问题,让安全意识和应对技能深入每一个人心中,不管男生女生,也不管老师学生。
第三,从家庭的角度,不少学者指出,我们的家长实际上并不具备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的基本知识储备。要么在孩子安全意识的影响上,经常使其在单纯、天真的“小白兔心态”和处处是陷阱的“受害者心态”两个极端间徘徊;要么以全程接送代替安全意识和技能教育,这种过度保护反而剥夺了孩子成长、成熟的机会。因此,对家长的安全教育也必不可少。
第四,从媒体的角度,要特别警惕被社会学家称为“失踪白种女人综合症”(Missing White Woman Syndrome,MWWS)。这指的是一种失踪白人女性更容易获得媒体关注的现象。仅从媒体传播的资讯来看,相比于那些失踪的黑人或男性,失踪的白人女性也占据了绝大多数篇幅。因此,媒体不要为了博得眼球而过度放大这类案件的报道,这样做既是对受害者的再次伤害,也容易引起不必要的过度恐慌而对相关群体造成心理安全伤害。基于此,媒体人也需要加强安全素质的提升,正确把握安全事件报道的客观与适度。
最后,就社会系统而言,我们必须认识到,黑车等非法交通运营现象的长期普遍存在,既有交通监管部门的责任,也有普通民众“纵容”的责任。恰恰是民众图方便、图便宜和侥幸心理,产生了对黑车稳定的市场需求,使黑车的生存得以维系。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从生命财产安全的角度自觉抵制非法运营,也就使其失去了市场,同时也使违法犯罪分子失去了可乘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