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两会教育话题]“异地高考”须在逐步放开中保障公平
来源:|发布时间:2018-12-10 17:51:10
       异地高考作为政府正在进行的一项系统改革,引发了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赞同与反对的观点共存,争议也一直未断。一方面说明了不同的群体对维护各自切身利益的意识在增强,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社会各界对国家层面的教育政策的关注度在提高。从长远来看,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随着2012年08月31日教育部、发展改革委、公安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意见》的发布,我们更应把当前的“异地高考”理解为“让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接受义务教育之后接受更高程度的教育”,而不是“为了争取更多入学机会而去参加其他省市高考”,即“高考移民”。 异地高考问题是城市化进程中因人口大量流动和高考报名户籍制管理而产生的教育现象。为了解决随迁子女升学考试问题,政府做了很多工作,不仅促进了教育公平,而且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也产生了重要意义。
 
  对于异地高考问题,社会各界发表了不同意见,有的建议“一刀切”完全放开异地高考,有的建议高考录取实行绝对的公平,还有的建议实行高校完全自主招生等等。这些各持己见者也各有其道理,但都无法完全从根本上解决异地高考问题。有些建议甚至可能带来其他新的更严重的公平问题。笔者认为,异地高考需要政府和人民相互理解、共同努力,使这项改革科学地、有序地、公平地进行。
 
  合理配置义务教育后的教育资源是解决异地高考问题的根本途径。首先必须保证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和高考招生名额的分配公平。在这方面,需要制定公平合理的“高考招生名额”分配原则,逐步废除以户籍作为招生名额分配的标准在招生管理中的应用,使“优者有其学”,从根本上杜绝“异地高考难”现象。其次需要开放学籍管理,建立学生学籍和考试成绩全国联网体系,以及学业评价省际互认制度,做到各省高考成绩可以互换和互认。消除随迁子女高考的后顾之忧,打破“异地高考难的”现实困境。同时扩大高等教育发展规模,在国家和地方财政进一步加大教育投资比例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多元化、多渠道的教育投资格局。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从大众化到普及化的过渡,为我国青年提供更多更好的高等教育受教育机会。
 
  在实施异地高考改革,大力促进教育公平的同时,也要考虑大城市的承载能力。目前有一种说法:“异地高考,突破北上广是关键”。此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却忽视了重要的一点,即北上广的城市承载力。不顾我国目前的国情,一味地追求实现短期内完全放开北上广的高考门槛,只会带来更多的负面影响,使这些大城市原本就捉襟见肘的公共资源更加短缺。无论是交通、住房、还是水、电、煤气等方面,这些涉及到最基本的民生问题就会更加严重,影响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加剧大城市的瘫痪程度。因此要允许政府在一些城市的异地高考政策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对高考门槛逐步地开放。
 
  异地高考改革,做不到一蹴而就。但是,无论改革工作如何进行,都要顾及最广泛的人民群众的利益。无论是国家政府,还是社会各界群体,在探索异地高考改革的路径时,都要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做法,使异地高考改革沿着科学、公平的方向,有计划、有序地进行。这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需要政府和人民具有全局观念。

扫码移动端访问

Copyright ©  2019-2020 山东省当代教育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9001712号 技术支持:大众科技